江南时报报道《97%单位看重表达能力》 |
|
[发表日期: 2008/4/10 8:03:30] |
|
|
据江南时报报道,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的一份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最新调查报告于近日新鲜出炉,这份调查报告是以问卷形式抽样走访了江苏、上海、河北、江西以及山西等地500余名高校毕业生后得出的真实统计。结果显示六成高校毕业生月薪不足两千,七成毕业生愿意从基层做起,积累各种经验,以利于以后的创业。
新形势:“表达能力”首次列招聘要求之首
如今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呢?根据列举的12种素质要求,调查人员随机采访了98家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结果显示,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表达能力(97.41%),个人实际能力(97.03%),社会实践经验(85.93%),专业方向(83.33%),其他道德水准(78.52%),而个人学习成绩仅名列第8。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青睐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道德素质被高度重视,高学历不再诱人。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刘思华教授分析,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学历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过分看重,用人单位更关心的是实际能力和相关经验。同时他还建议,大学生们要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多到校内各社团或社会中锻炼自己。调查显示,16.67%的人大学期间经常参加社团或学生组织,64.38%的人在学习之余做过兼职,而其中,34.38%的人认为做兼职帮助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46.88%的人认为通过兼职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调查表明,那些经常参加社团和学生组织活动的人比起那些不参加的学生,无论是在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还是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此外,在此次500名被调查者中,研究生比例为10.67%,本科生比例为58.44%,大、中专生比例为27.19%。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63.12%集中在本科,本科以上仅占15.46%。由此可见,学历越高并非就业率也越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水准近年被空前重视,78.52%的被调查者看重应聘者的道德水准。
新观念:大约有七成学生愿意从基层做起
当被问到“在就业过程中您最注重什么?”,在列举的十一个因素中,重视程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行业发展前景(82.81%)、施展个人才干(79.61%)、培训提高机会(73.75%)、薪金报酬(61.25%)、工作稳定程度(60.00%)。后6位分别是个人兴趣爱好、工作时间有弹性、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出国机会、受社会重视。调查结果突显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理念是更加重视行业的发展以及个人今后的提升,不再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
调查显示,56.30%的受访者最想到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近三成的人抱着“哪里可以找到工作就在哪”的想法,只有7.11%的人有意去西部。但被访者实际就业地域的分布情况却是:31.48%的人目前就业于东部沿海地区,30.22%的人就业于东部的其他地区,只有1.25%的人目前在西部工作。东部有西部无法比拟的物质优势,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同时,很多毕业生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更多的发展前景和提升机会。
另外,70.23%的受访者倾向基层工作,随着近两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渐渐消退,更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先锻炼几年,积累社会、工作以及人生经验。大家认为,与其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创业,不如先到基层充充电,以利于几年后更好的创业,这表明高校学生就业更加理性。
新观察: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无形”歧视
调查结果表明,已就业毕业生对目前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占25.63%,32.71%的毕业生表示较满意,只有1.25%的人表示很满意。
在回答“您即将从事或是已经从事的职业与您的专业对口吗?”时,32.26%的人明确选择不对口,超过了选择对口的人数(30.74%)。28.3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很难说。而在“在就业过程中,您对从事与本专业不对口的职业的看法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不受专业束缚努力去尝试”,47.4%的人认为“只要自己有兴趣并有能力胜任就好”,只有11.98%的人认为“不务正业”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浪费。
在“您期望的薪金”这项调查中,16.30%的被调查者选择1000元至2000元;30.12%的被调查者选择2000元至3000元;25.26%的人期望薪金是3000元至4000元;另有27.78%的受访者的期望薪金是4000元以上。而现实的情况是,21.48%的受访者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38.8%的受访者的工资为1000元至2000元;2000元至3000元的占22.22%;3000元以上的仅占13.70%。
据了解,近几年北京市新就业本科生平均工资仅在1500元左右,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学子们不得不依靠降低求职要求来寻一份工作。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不要工资,要工作的现象。受访的许多用人单位代表说,毕业生要区别就业与择业的概念,而众多大学毕业生是抱着择业的想法去应聘,显然这是不明智的。就业压力如此之大,而社会上的一些就业歧视现象在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们的就业难度,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和行业歧视给大学毕业生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那么他们又是怎么看待就业歧视现象呢?23.33%的受访者认为“强烈反对,当遭遇时会维护自身的利益”;32.22%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公,但无力改变”;近四成的人认为其存在很正常,可以理解。
新问题:很多学生都不懂得进行职业规划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人才市场已经呈现结构性过剩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这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焦点问题。据统计2004年共有毕业生280万人,2005年达到320万人,加上2004年没有就业而转到2005年就业的部分,今年实际就业人数将达到350万人左右。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呢?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能力不足,学校支持不够。就业指导占据首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制度,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手足无措,盲目就业”,不能正确分析自身优势和弱势。
另外,由于忽视职业规划,众多毕业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从事何种职业,能从事什么工作。刘思华教授建议大学生:一方面,作为就业一方的高校毕业生,在重视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努力在学生组织中锻炼自己,培养和加强集体意识,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重视自身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及早作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多往外走,了解职场动态和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如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积极与企业结合,在大学四年作好学生的求职就业培训;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加大就业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指导队伍的工作效率。此外,作为政府就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要做好用人与求职的桥梁,促进用人与求职信息的沟通。(金其强许尽义)
相关连接:http://www.fynews.net/system/2005/09/09/000174481.shtml
|
|
|
|